“有的幼兒園小朋友和老師說,阿姨,我爸在煤電公司工作,你要是缺煤了就和我說一聲。在小學階段,一些小學生晉升班干部享受特權,可以免交作業。”
歷史小說創作的作家二月河昨日應農業部之邀所做的演講中這么說,連幼兒園的孩子都知道怎么賄賂老師。只要試著給老師一點好處,孩子就能輕松享受不受管束的“好”待遇。
細數你沒有意識到的校園腐敗
腐敗已經滲透到了小學和幼兒園。不管你信或者不信。幼兒園的老師在關注孩子的父母就業情況,小學生面試題是你的父母能為學校做什么貢獻,小升初分班是會將孩子家庭情況作為重要的考核依據。
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新聞,某小學成立了家長委員會,但委員會的職務,是按照學生家長所在單位的職務高低進行對應安排。“校領導當著全校師生介紹:這是某某班某某同學的家長、某某單位的局長、處長……”
就跟二月河演講中的一句話不謀而合:“如果有個人家里有個教授,人們聽說后可能覺得無所謂。但是如果家里出個部長,或者中將,那可能聽到的人腿可能都直哆嗦。”
這樣的社會風氣帶壞的是哪些人呢?石景山區一所小學的德育副校長說,學校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事例,一名平時表現較差的學生出人意料地在一次班級選拔中獲選,當同學質疑其沒有當選資格的時候,這名小學5年級的學生說了一句話,“因為我們家有人”。
所以現在的學校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,老師說要辦個活動,于是就有家長蹦出來說:活動場地、服裝道具、橫幅、飲料等等我都包了。老師會很高興的表揚這個學生為學校和班級做出的“貢獻”。然后到下一次活動,就會有另外一個家長蹦出來……
眾所周知,無論是在權力方面“拼爹”,還是在財富方面“拼爹”,或是在教育方面“拼爹”,都是社會不公的體現。“學好數理化,不如有個好爸爸”“有個好腦子,不如有個好老子”,這些廣泛流傳的順口溜形象地說明了“拼爹游戲”是多么不公,折射出不同人群在經濟能力、社會地位等方面嚴重分化。當一個社會在多方 面出現分化傾向,意味這個社會“強者愈強,弱者愈弱”,將會滋生大量社會矛盾。而這些潛移默化帶進學校的“另類腐敗”,卻常常沒有得到重視。
七成小學生想當官 為競選無所不用其極
“媽媽,我想當班長。”“爸爸,買點小禮物吧,我要拉選票。”這樣的話從孩子嘴里說出來,相信很多人不會陌生。但是孩子為了當上班干部去拉票到底做了哪些事兒?你能想得到嗎?
“為了競選中隊長,給同學送購物卡‘賄選’,結果被同學舉報,竹籃打水一場空。 ”
“我家小寶上周班里選中隊長,回來和我說,其中當選的一個女孩,同學們選她就是因為她帶了很多吃的給全班同學吃。”
“家長的力度很大,送老師還不夠, 同學們也不放過?”
而更多的是,9歲的孩子為了評上優秀干部,不惜偷偷向老師打“小報告”,出賣同桌好友,讓對方失去參評機會。不到10歲的女兒,為了當上班干部,央求媽媽給班主任送禮。朋友的孩子為了在作文比賽中取勝,給競選學習委員增加勝算,干脆請他代寫競賽作文。一些家長表示,很難接受天 真的孩子采用如此成人化的做法。孩子卻認為,自己這樣做是有理由的……
家長感嘆:小小的孩子怎么就有如此成人功利的行為呢?
沒有人意識到,孩子就是一面鏡子。我們到底給孩子灌輸了一些什么?
調查稱九成小學生想當官,其中七成小學生想當班里的“一把手”,明確表示自己不想當班干部的還不足1%。班干部的榮譽感固然是趨勢學生有了“官癮”,而大人的面子、班干部的特權則是我們更需要關注的。